2014年5月9日 星期五

牙膏廣告不能說的秘密

一吃完東西就要刷牙,你是不是讓這個觀念左右了幾十年?專業牙醫師說,其實很多你信以為真的觀念,都是錯誤報導,看完這本書《牙周病,真的會要人命》,讓你不會再被廠商的行銷手法欺騙。

牙周病影響的不只牙齒的健康,牙周病是一種細菌感染,細菌及其副產品會跟隨著血液循環,從口腔蔓延到身體其他器官,造成全身主要器官的負擔,加重原有疾病的惡化。
牙周病已被醫學研究證實,與糖尿病和血管硬化相關,所帶來的後續效應,除了細菌的全身性遊走之外,也會造成許多慢性疾病一開始不易察覺,這種日積月累的影響不可小覷。
別小看牙菌斑
不注意甚至可能引起早產
牙菌斑最快會在九十秒內,隨著血液全身暢行,停留在抵抗力較弱的器官上,甚至細菌會透過胎盤停留在小嬰兒身上,造成體重減輕或早產的可能性。
但一般人應有的正確的口腔衛教,你從何處學習而來?靠媒體報導?廠商廣告?親友閒談?還是診所的牙醫助理或牙醫師?
舉例來說,媒體曾公布銀粉與神經毒的關聯性,使得人們開始擔憂填補蛀牙的銀粉會產生銀汞蒸氣,造成神經毒。但其實這是一個在山羊身上所做的實驗,被研究的目標對象是每天長期在磨牙的動物族群,反覆的磨牙,使得剛補完的銀粉發生汞中毒的情形會特別明顯,再加上人類並不像山羊是會反芻型的動物,所以咀嚼的磨耗期絕對不似山羊的長時間。
這些與在人類身上發生的實際情形是不同的,因為人類通常被規範在填補完銀粉二十四小時之後,才能做咀嚼的動作,因此若說人類口腔內的銀粉填補物會產生如此神經毒的結論是需要被修正的。
前不久,比較熱門的討論是推倡大家在飯後三十分鐘內不要刷牙,支持這項結論的研究指出,因為飯後三十分鐘內是口腔環境pH值最酸的時候,如果此時進行刷牙,有可能會磨耗牙齒結構,使牙齒被酸蝕。
這項結論似乎與我們既有的「刷牙三三三」原則:「三餐飯後、三分鐘之內、要刷牙三分鐘」是相違背的。首先我們來討論此研究的背景,這是一份針對西方人所做的研究報告,國外大部分的民眾在用餐時多會選用酸性食品與飲品一同進食,例如沙拉配可樂。西方人的用餐習慣與大部分的東方人是不相同的,因此身為東方人的台灣民眾,在聽到這樣的報導時,建議要深入了解研究背景,才能做較正確的評斷與選擇。
別被廣告騙了
兩天內刷牙,就可防牙菌斑
在此我要導正一些口腔衛教的誤解。其實在臨床研究中,一個牙周健康的人,要連續三十天不刷牙,才會產生發炎的反應;如果說二十四小時不刷牙,只會在顯微鏡下看到較明顯的細菌增生現象;在四十八小時之後,可能才會看到發炎的滲透物,即使如此也還不足以造成臨床上看到的變化。
為什麼許多研究,都會提醒民眾要在吃完東西三分鐘內刷牙呢?這其實是牙膏及口香糖廠商的一種行銷手法。
如果你原本就擁有健康牙周,要花很長時間才會形成酸性的口腔環境。所以要做出最佳的預防措施,若能在飯後刷牙當然很好,假如無法百分百恪守這樣的原則,只要盡力在餐後十二小時內做到有效清潔即可。
這些都是媒體報導所產生的漣漪效應,如果給民眾錯誤的觀念,或甚至讓民眾害怕刷牙,那就是「口腔畏教」而不是「口腔衛教」了。
如果非不得已,只要在四十八小時、也就是兩天內,好好仔細的刷一次牙,也是可以達到防止牙菌斑累積的功效。
平常日起床後刷的第一次牙,只是讓口氣清新,還不如吃完早餐後所刷的牙更有效益。而不論如何,睡前一定要刷,因為進入睡眠狀態時,唾液分泌會停滯,而讓牙菌斑有很長的時間可以生長。如果刷得好,甚至可以讓第二天的口氣都還是保持在良好的狀態。
這五十年來,牙膏發展有很大進步,特別是牙膏加上氟後,針對蛀牙的控制可以更有效。
但,牙膏越貴越好嗎?市面上許多牙膏會強調不同功能,塑造出只要一條牙膏,就可搞定牙周病的形象,這其實只能說是「一種遐想」。其實,牙膏不需要非常複雜的成分,只要可以有助於控制蛀牙、口氣清新,或有特別針對牙齦炎及敏感牙齒的效果即可。
使用時,牙膏越多越好嗎?
許多廣告都是將牙膏的量擠出約與牙刷刷頭等長,其實這樣的用量太多了。牙膏必須與刷毛作用起泡沫,才能產生最大效果,所以建議是將牙膏擠進刷毛內,不但不會浪費也可以加速起泡效果。
泡沫越多越好嗎?
牙刷即使是與清水共用,也會有泡泡,牙膏是因內含芳香劑及界面活性劑,所以起泡沫的能力更強。刷牙的目的在於能達到清潔的效果,適可而止的使用牙膏就好。
(本文摘自第一章、第四章)

作者簡介_林保瑩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臨床助理教授,中華民國牙周病醫學會常務理事。現任台灣牙周病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牙周病科兼任主治醫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牙周病專科兼任助理教授,並創辦博世牙醫教育中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