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4日 星期四

千萬不要再這樣了,你會害了孩子!


 以下是一個早教工作者分享的關於現代父母早期教育中出現的問題和多數父母的誤區:

其中有一部分的錯誤我也在犯,慶幸的是自己及早的發現了這篇文章,正如作者問自己的,作為初為人母的我也更關心的是;在孩子人生最重要的頭三年,我做對了嗎?
在我的引導下,她能保持強烈的探索欲望嗎,她的專註力有沒有被破壞?她的學習能力強嗎?遇到困難她是退縮不前還是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她能始終保持自信、健康的心靈嗎?我也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具有堅強的意誌、具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自信大方、善良勇敢、內心快樂,有愛心的人。事實上在孩子人生的頭三年對他是至關重要的,無論是在免疫系統的發展完善方面、還是在人格的健全發展、智商和情商的全面發展方面,毫不誇張的說每一天對於寶寶來說都是很重要。

第一先把我看到的分享給大家。分享到你的朋友圈   傳遞愛心!
文章有點長,有寶寶的爸爸媽媽可要耐心看文。

一、不知道孩子在0-6歲時存在各種敏感期,把孩子在敏感期的表現當成不乖的行為斥責孩子,違背了孩子的天性,造成他的痛苦,留下心理隱患。
孩子在0-6歲時存在各種各樣的敏感期,所謂敏感期是指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反復操作某一動作或反復學習某一項能力,並且學習能力特別強的時期。有依戀形成的敏感期、口腔敏感期、手腿腳等動作的敏感期、語言的敏感期、細微事物的敏感期、肌膚觸摸的敏感期、執拗和完美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數學敏感期、繪畫敏感期等等。
出生不久持續到一歲多一點,是口腔敏感期。無論成人怎麽阻止,孩子總把手放進嘴巴,而且吃得津津有味。成人千萬不要認為不幹凈而去阻止孩子,否則會留下心理隱患。成人要做的就是保證入口的東西相對幹凈就行,而且最好能提供不同的東西讓孩子用口腔去探索!這個階段的孩子就是依靠口腔去探索這個世界的,如果順利渡過,以後再也不會用嘴啃食物之外的東西。有些孩子進入幼兒園、小學仍改不掉吸吮手指或其他物品的習慣,甚至延伸成別的不良行為,例如:愛吃零食、吐口水、罵臟話!都在一定程度與口腔敏感期沒過好有關。
和口腔敏感期後期重疊的是手的敏感期,在手的敏感期時愛用手扔東西、用手指摳小窟窿,甚至打人(其實從孩子的角度來說只是在進行手臂肌肉運動的練習)。與手的敏感期後期重疊的是腿的敏感期,有時候常常兩三個敏感期同時交叉出現。
兩歲多的孩子進入物權意識的敏感期,常常說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麽東西都不肯和別人分享,甚至媽媽也要不到他手裏的東西。親愛的爸爸媽媽千萬不要認為孩子自私,非要想辦法把他這毛病改掉不可。其實這是在進行物權歸屬的練習,通過對物品歸屬權的確認,來認知他與物品的關系。國外的教育專家常說兩歲孩子的哲學是我的我的,什麽都是我的。我們也應該理解這個階段孩子的行為,而不是亂貼標簽。

順利渡過物權意識敏感期的做法是,在孩子表現特別明顯時不要和他計較順著他即可。這個時間差不多要三四個月(視孩子情況不同而定)。之後尋找到適當的機會,即別的孩子與自家孩子分享玩具的時候,提醒他:小朋友把玩具分給你玩,你高興嗎?當他點頭時再告訴他你把玩具分給別人玩,他們也很高興。就此可以打住,別馬上強迫孩子。如此反復幾次之後,讓他嘗試把玩具分給別的孩子,通過練習他知道玩具是屬於他的,分給別人玩之後還是會要得回來,和別人分享大家都快樂,這樣他就慢慢願意分享了。大部分孩子在三周歲前後進入分享階段。

注意1:處在強烈的物權意識確認期的孩子,大人千萬不要去逗引孩子,強搶孩子手中的東西,讓他哇哇大哭,然後羞他你真小氣!這是絕對不可以的行為!

注意2:當孩子能分享的時候,把東西分給我們吃,我們一定要接受,不要說我是逗你的,我不吃,你吃吧,這樣就是拒絕孩子的分享,將給孩子帶來的感覺是失望,孩子就會把分享和失望聯系在一起而享受不到分享的快樂,慢慢就不願意分享了。三四歲的孩子進入秩序、完美、執拗的敏感期,成人把一塊餅掰掉一點給孩子,孩子會哭鬧不止拒絕接受,成人千萬不要認為孩子自私,那是完美的敏感期,我們破壞了孩子對圓的感覺。
其他各個敏感期各有各的表現,比如五六歲時有一個崇拜和被崇拜敏感期、婚姻敏感期等等,只有讓孩子順利自然地渡過,才會保持健康的心態。這些內容家長可參考孫瑞雪老師的《捕捉孩子的敏感期》,書中有詳細的論述,此書家庭必備家長必讀。

二、錯把知識灌輸當早教,總是用的方法引起孩子的抵觸情緒。
人們常說三歲以前是最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不是讓孩子學會多少知識,而是心理成長最重要的時期。心理成長才是早教的重要內容,健康的心靈是一生幸福的源泉。這個時期溺愛孩子,以孩子為中心,讓他吃獨食,為他包辦一切事物,不尊重他,輕易地提前地滿足他物質的需要,而忽略他內心的感受等等,這種重物質滿足輕精神滋養的方式,只能培養出一個不健康不獨立的孩子。
不要教孩子,只要示範。對於不教孩子,可能很多人認為我在瞎說,這個說法在我剛剛接觸之初也不理解,我經歷了整整兩年,通過大量的觀察和實踐才明白孩子真的不出來的。舉個例子:當客人和小寶寶打招呼時,孩子沒有回應,成人通常出於禮貌和面子,都會督促說叫啊,怎麽不叫阿姨,怎麽不回答,你應該叫阿姨呀,你這孩子就是這樣等等,這樣做就是教,教就會給孩子壓力。如果一邊教還一邊指責,那更是折磨孩子。我們只要模仿孩子的口氣回應即可:阿姨,你好!或者是阿姨,再見!”“謝謝奶奶,我吃過了。等等。這就是示範,而不是教。
手指靈活的孩子大約18個月就可以開始練習穿鞋子,如果孩子穿反了,大部分家長都會說:錯了錯了,左右錯了。左右錯了?以小寶寶的能力來說,是沒有對錯的,告訴他錯了會給他壓力,我們說話的口氣會讓她緊張:什麽事,媽媽幹嗎口氣這麽不好?
只要平靜地告訴孩子:兩只鞋交換一下。這是把正確的做法告訴他,這樣就行了,不要去教:這是左邊,那是右邊(孩子大腦很簡單,接受正確的指令就行了,太復雜他接受不了。)據我的經驗,一兩個月的提示之後,孩子就會穿鞋,而且左右不會錯。
操作玩具時,也只要示範,寶寶,看媽媽做,媽媽放慢速度做展示,之後,給孩子時間和機會,讓他自己反復調整反復操作,不要打擾他,不要在他發生一點點錯誤的時候喋喋不休地提示錯了錯了,不是這樣做。這樣孩子就失去了外部信息內化的機會。
如果一切都是你教的,一旦沒人教就失去方向,往往孩子的自我學習能力就是在我們的教當中失去的。孩子們的專註力就是這樣被我們破壞掉!我們應該做的是耐心地等待,等待他自我調整,而且一定不能批評。足夠的愛和尊重,孩子甚至有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千萬不要用學步車!一定要讓孩子爬行!
學步車對寶寶的健康有百害而無一益。學走路需要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礙,掌握技巧保持身體平衡,學步車不需要這麽麻煩,輕輕松松稍一觸碰即可溜出很遠,這使得孩子難以克服心理障礙適應自已學走路這個辛苦的過程。所以用了學步車的孩子更慢學會走路就是這個道理。
另一種情況是:用了學步車的孩子腳部肌肉定型成踮足,父母常常得花費很長時間讓寶寶學習整個腳掌著地。用了學步車,孩子爬行的機會大大減少。很多老人常常很得我的孫子不用爬,直接走路,真利害!他們不知道,人類一定要經過爬行發育才健康。沒有爬行的孩子,身體協調性不好,影響生活和運動。前庭神經發育不良,影響未來的閱讀、寫作,也會阻礙語言的發展。

四、正確處理孩子的哭鬧情緒,是建立良好性格的開始。
喜、怒、哀、樂、恐懼等都是老天賦於人類的正常的情緒表現。我們成年人總是喜歡高興的事,對於啼哭常常覺得很煩。
孩子的哭泣需要我們耐心去感受,而不是一味地對孩子說不要哭,不要哭,這是非常大的錯誤。哭是他內心矛盾和沖突的釋放,不是壞事,成人只要輕輕地擁抱他,撫摸著他的後背,第一句話說哦,寶貝,媽媽知道……(剛才發生的什麽事),你非常難過,媽媽理解你”“哦,寶貝,媽媽知道你摔疼了,還有一點點嚇到了是嗎,這是共情,表示我們理解他,接受他的悲傷是調整他的情緒的開始。
第二句話一定要說媽媽知道你不開心(這很重要),這樣一說他會很快開心起來的,第三句話是媽媽愛你,媽媽理解你。最後能配合三次深呼吸,讓孩子把不愉快的感覺呼出去效果更好。如果您學會這些,您的孩子可能眼淚還掛在臉上就跑開找小夥伴去了。(這個方法我屢試不爽,非常見效,別人常笑我,畢竟是做早教的,孩子讓你一哄就好。其實這方法不是哄,是共情產生的效果。)
我們在養育小男孩時最經常說男孩子,哭什麽!”“羞羞,男孩子還哭!男孩子在兒童時期釋放他的悲傷情緒時,常常被成人阻止,慢慢地長大後,他有悲傷也不知道如何釋放,喜愛也不懂表達,所以讓丈夫說聲愛你有多難,相信很多妻子都有同感。也就是說這樣的男孩成年進入婚姻之後,他一定無法與妻子進行良好地溝通,將影響婚姻品質。請各位爸爸媽媽想想,如果您的兒子未來婚姻生活可能因此不幸福,您還會制止小男孩的哭泣嗎?請無條件地接受他的悲傷!男孩哭泣不是丟面子的事!
幾個月的嬰兒一旦啼哭我們常常口中應叨著來啦來啦就十萬火急地沖過去,這樣不好,孩子會養成控制大人的心理。應該用輕松而平緩的語調說:餓了是嗎?媽媽來;一旦孩子掙紮哭鬧拒絕某件事就用妥協的聲音哦哦哦,不要不要就不要,其實應該用平緩的口氣說:好,現在不要,我們等會兒再……(做某件事)”。不要讓孩子覺得他可以用哭鬧控制大人,可以隨心所欲。

許多時候教育方法的實施要善於觀察總結,而不是一以概之。

五、為什麽兩至三歲的孩子越制止他越愛打人,因為攻擊行為是大部分孩子必經的成長過程。
兩歲多至三周歲時的大部分孩子常常出現打人的現象,成人千萬不要說不要打人”“怎麽又打人了?這是沒有任何作用的。這使得孩子認為這個動作可以引起成人的註意,越發反復出現打人動作。
大多時候是因為孩子處於口、手和腳的敏感期,他熱衷於用口、手、腳探索世界,認識事物,探索的範圍當然會包括他人的身體,於是出現了咬人打人踢人等攻擊行為。
還有一個原因是他還沒有掌握人際互動的方法。當他的語言還不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思維的時候,情急之下常常出現用有沖擊力的身體動作替代。他可能只是表達你讓開別擋著我”“你不要弄我的東西,但是話未出口已伸手推搡或搶奪過來了。搜FBIsecrets訂閱我們,高智商者必關註有的孩子嚴重缺乏安全感,通過攻擊別人發泄不良情緒,或者想引起爸爸媽媽的註意。成人要做的是,不要給他貼上標簽你是個壞孩子會打,只要不強化,在他打人時,向對方家長和孩子致歉,及時把自家孩子抱住不讓他繼續出現攻擊行為,平靜地離開。同時,及時調整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給予他充分的安慰。這個階段的孩子講道理是百分之百沒有用的。
同時被沖擊到的孩子的家長一定要冷靜,不要認為自己的孩子是被欺負了,很多孩子是通過肢體沖撞來交往的,要理解對方的孩子不是故意的也不是品德有問題。如果認為自己的孩子被欺負,會使得孩子養成受氣包的性格,會一輩子都受人欺負。回家也別向家裏人訴說孩子被某某某打了什麽的,這些都使得孩子覺得我就是容易被人打,他會覺得自己有什麽地方不好讓別人不喜歡,這樣會形成膽小懦弱的性格。正確的做法是,接受對方家長的道歉,對這個孩子說你是個好孩子,我知道你只是想和我們家寶寶玩(可以根據情況換個字眼),你們倆握握手吧。
三周歲以後,孩子慢慢懂事些時,如果還打人,就要深層次地探究他打人的原因(是不是有家庭暴力等),消除根源,同時在他每一次攻擊別人時,告訴他不可以。註意我用的是不可以,而不是不可以打人,不要把負面的信息加進去。只要孩子出現負面的行為,第一原則,淡化淡化再淡化!切莫強化!
孩子天生愛嘗試並重復那些能產生有趣、刺激後果、引起成人註意的行為。正確的做法就是讓行為後果變得毫無意義,他自然就放棄了。

六、我們何以把孩子當成馬戲團演員?成人所不欲,勿施於童。
許多家庭家裏來客人時,就招呼孩子:來來來,唱首歌,跳個舞。這是極不尊重孩子的行為。不要讓孩子在客人面前表演節目,這會使得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將所有的註意力用於取悅別人,成年後,一旦別人不認可他,就會使他遭遇巨大打擊,不能很好地發揮自己應有的內在的能力。
你叫什麽名字如果孩子有機會選出最令他們討厭的一句問話,這句一定排名榜首。請成年人想想看,如果一個身高是你兩三倍,體重是你幾倍的外星人動不動就俯看著你用毫不客氣的口氣來問你,你樂意回答嗎?早就白了那個不禮貌的外星人一眼了,是嗎?那麽孩子不喜歡回答這個問題時,我們怎麽可以責備他沒有禮貌呢?
我們應該:蹲下身子,目光與孩子的目光保持平行,自我介紹之後問孩子的姓名:是林老師(阿姨),非常高興認識你,可以告訴我你的名字嗎?而且記住第一次見面千萬不要隨意觸碰孩子,這是一個成年人應有的修養!如果有人這樣對你的孩子,千萬不要因為面子,甚至幫著別人奚落自己的孩子:對,他就是不愛說話!”“怎麽這麽沒有禮貌,快回答叔叔。”“他就是這樣膽小等等。如果一個孩子經常被父母置於這樣不開心的境地,你要讓他外向活潑是很難的。所以經常有家長反應說,我的孩子在家是小霸王,到了外面就是小兔子。孩子受到足夠的尊重,他的表現才會內外如一。
爸爸媽媽您願意別人嘲笑你嗎?不願意對吧?所以當我們的孩子說出讓人忍俊不禁的童言時,千萬不要哄堂大笑。例如一個孩子說:我爸爸不穿衣服洗澡!,一家人在大笑之後又故意問這孩子你是穿著衣服洗澡?這不明擺著搞亂孩子的思維嗎?許多家庭常常對孩子開這種玩笑。不要隨便戲弄孩子,面對別人對我的孩子的戲弄,我常常毫不客氣地予以拒絕:對不起,我的孩子不喜歡開這種玩笑。在孩子和面子之間,我們理應選擇孩子。

七、我們常常不知不覺間傳遞了許多負面的、消極的信息給孩子!
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向別人訴說孩子的種種劣跡。比如很多媽媽常常在客人面前
說,他就是這樣膽小!”“他就是不愛吃飯!這樣你在暗示你的孩子:你期望他成為這樣的人。他會朝著你期望的方向達成結果:他一定越來越膽小,越來越不愛吃飯。語言的暗示力量是巨大的。如果裝作偷偷說給別人聽,但又讓孩子聽到:你知道嗎,我們寶寶今天玩秋千時表現特別勇敢!”“你知道嗎,我家寶寶今天自己吃了滿滿一碗飯。這樣會在孩子心裏傳遞一個信息:啊?媽媽說我勇敢?是嗎?嗯,我明天還會更勇敢的!”“啊,媽媽這麽高興,好,明天我再吃一大碗。這就是積極的暗示,能直達孩子的潛意識,影響巨大。
不要威脅孩子再吵鬧,媽媽不要你了。這是最大的威脅,最深的恐懼。因為幼小的孩子離開家庭,他是無法生存的。媽媽對孩子的語言冷暴力是造成孩子不良性格的開始。正確的說法是:請安靜,媽媽愛你!其它讓孩子感到一切外部事物會傷害他的話都不能說。
特別強調:堅決杜絕說以下的這些話:不要吵,再吵警察來了。”“再鬧,醫生來打針了。”“快睡,大灰狼來了。如果你不這樣威脅你的孩子,他外出時就會落落大方、活潑開朗、健康自信。
註意:千萬不要和孩子開惡意的玩笑你媽媽不要你了,她不來接你了。對孩子說這樣話的人,你一定要讓孩子遠離他,這種玩笑話十分惡劣,對孩子的安全感的構建極為不利。

八、一個奶話連篇的孩子一定是父母語言教育不當的結果。
不說奶話,例如腳腳”“鞋鞋”“吃飯飯,甚至自編些別人聽不懂的嗲語。自出生起,對孩子說的每一句話,都應該是語法正確,發音標準的母語。主要撫養者與嬰兒對話時要用誇張的口形、清晰的聲音、緩慢的速度,例如:寶-寶-睡-醒-了。切忌說奶話,否則到了四五歲時仍然口齒不清。孩子能一次性學好標準的發音,為什麽要讓他多學一次奶話?浪費時間、精力、神經信息儲存區。
許多孩子到了兩歲多還分不清你我他,這也是成人不註意的結果。為了讓孩子盡快掌握第一、二、三人稱代詞,一周歲之後媽媽和寶寶交流時就應該采用人稱代詞,以便孩子模仿。應該多說:我倒水給你喝,而少說媽媽倒水給寶寶喝。孩子說:寶寶成人應該跟著說是的,是你的。當孩子說錯時,千萬不要哄堂大笑,那當下孩子會被笑懵的,失去了學習的機會。

九、不要對孩子說聽話,讓孩子愉快地遵守規則,將規則內化到心中,成為他一生遵守的信念。
中國的家庭教育、社會秩序中隨處可見各種各樣的行為規範,但遵守者廖廖無幾,這是為什麽?是中國人天生不守規矩嗎?是我們教育過程中不談規則嗎?肯定不是。隨著這幾年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睜眼一看,我們和世界文明原來有這麽大的距離。只要沒人監督,我們就犯規,還心存僥幸應該沒有人看到吧?這到底是為什麽?
在西方發達國家大部分人信仰上帝,深植於他們心中的是,我不能做對不起良心的
事,上帝會看見的。所以德國的地鐵站口是沒有檢票員的,國外許多超市是自行過磅計價的,國際上無條件退貨是通行做法。而我們從小被別人監督著長大,小時候在家聽爸爸媽媽的,時時被提醒不許做這個不許做那個,上了學,聽老師的,遵守這個遵守那個,孩子從來就沒有機會自行判斷,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應自發地遵守的規則。
沖擊規則是孩子在試探我們的底線,其實就是遵守規則的開始,我們要寬容地對待,提醒他你忘了什麽?,而不是批評他,給他壓力。(你怎麽忘了也不能說,這兩個字會對孩子形成壓力,有責備的意思。)
同時,我們應當充分地尊重孩子自發的探索行為。當孩子自發的探索行為得到我們的尊重時,他就會開始遵守我們給他設定的規矩,也就是說他將學會有智慧地順從他人,這時候紀律的曙光就出現了,規則就內化了。內化的規則將伴隨孩子終生,而且非常愉快非常容易地遵守這個內化的規則.

十、如何處理孩子在交往過程中搶奪玩具的問題。
從小寶寶們一開始交往,就應該確立一個原則,誰的玩具誰就有決定權,成人不能強行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分給別的寶寶,也不能誘勸他讓給別人。如果是公共的玩具或遊戲器械,誰先拿到或是誰先開始玩,他就有權決定繼續玩還是離開,其他寶寶必須等待。通常要不到自己想要的玩具,孩子會哭鬧,成人可以用平和的口氣說:我們要學會等待!也可以轉移孩子的註意力,用其他玩具吸引他暫時離開。孩子不願意分享的時候,成人千萬不要說他你就是小氣小氣包等等。不斷地給孩子貼這樣的標簽他永遠學不會分享。孩子清楚他對自己的物品擁有自主權,之後才談得上分享。如果成人出於面子,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強行給別的孩子,那麽就意味著你告訴你的孩子,他也可以搶別人的玩具,所以無論何種情況,規則必須是統一的。正常在三歲之後,孩子了解到玩具分給別人玩,自己還是可以把它要回來的,這樣他就樂於分享了。

三歲之前千萬不要急著培養孩子的大公無私的品質。

中國邊疆100集

中國大陸邊疆行100集系列,毎集分三段,毎段約十五分鐘,共有一百集。我們未必可以到此一遊,但可以網上欣賞,請不要錯過這難得的機會!

中國大陸邊疆行100集系列



2014年4月15日 星期二

拚命工作,換取女人愛慕?男人別犯這些致命錯誤

2014-04-10 Cheers雜誌作者:祝康偉
圖片來源:http://www.flickr.com/photos/e_lisewin/8072340354
這是寫給男人看的:善於經營事業的你, 似乎也應在婚姻中運用點管理的訣竅。這也是寫給女人看的:工作一條龍、回家一條蟲的他到底在想什麼……

你可能常有這樣的經驗:一群男人相聚聊天,杯觥交錯間,儘管都是些社會菁英,關心的事情卻不脫政治、股票、工作,偶而穿插些許風花雪月自娛娛人。
其中「婚姻」就像拉了紅繩的禁區,話題偶爾觸及,已婚的人只是以「還不是就這樣!」不足為外人道的幾句話草草帶過。
為什麼「婚姻」對這些事業有成的男人而言,會像個不能說的祕密?
從台灣近幾年離婚率不斷上揚,奪下「亞洲第一」,台灣男人晚婚、不婚或懼婚的人愈來愈多,婚姻似乎像個緊箍咒,讓婚姻中的男人頭痛欲裂。
但真的是如此嗎?
事實上,很多男人善於經營事業,卻不懂得在婚姻中抓到管理的訣竅。只要花點心思,掌握互動的節奏,婚姻裡其實藏有很多寶藏,會讓你每天都有驚喜!
不僅聽,還要聽懂另一半真正需求
結婚15年、育有一子的台灣板橋地方法院少年保護調查官盧蘇偉,有一次興高采烈的問老婆:「我每天工作這麼打拼,妳應該感覺很幸福吧?」沒想到在國中教書的另一半竟冷冷回應:「你努力的都不是我要的。」
面對老婆出乎意料的回答,長期關注親子關係與兩性議題的盧蘇偉,這才恍然自己掉入男性慣有「賺錢養家」的思考,他好奇追問:「什麼才是妳要的?」
「你如果下班回來,偶而幫我煮煮晚餐,讓我輕鬆一點,我就會感到很幸福。」盧蘇偉對老婆給的答案不禁納悶:「難道只是這麼簡單,就會讓妳滿足?」
後來,他身體力行,逐漸思索出「煮晚餐」的意義。
一般社會價值認為,負擔家務與教養子女是女人的事,讓白天得工作的女性承受很大的壓力。
很多男性常會因辛苦了一天,回家吃不到合口味的菜開罵,他忽略了另一半是帶著疲憊的身軀,把晚餐趕出來的。「當先生開始去學習做家務,代表他試著去了解另一半的辛苦。我做晚餐的意義,對太太而言,表示我重視這個家,肯定她過去的辛勞!」
擔任教會牧師、身兼好消息電視台《劉三講古》主持、育有二女二子的劉曉亭發現,很多夫妻發生問題,都是因為聽不懂對方「愛的語言」。
男人說:「我每天在外面做牛做馬,你難道看不出來是為了妳!」女人說:「我的頭髮由長變短,還燙了起來,你居然視而不見!」
劉曉亭笑說,男人常會說女人無「理」取鬧,女人總怪男人冷漠無「情」,從這兩句成語,就可看出男人重「理」,女人講「情」,要能和諧相處,就應調整彼此的觀點,向對方座標移近一些。
要當個好丈夫,應該隨身攜帶一台「愛的語言翻譯機」,當女人發出「你一定是愛上別人」的訊號時,男人不是動粗辱罵,而是趨前給個擁抱或真誠的回應,許多不必要的誤會自然可以降低。
建立吵架的遊戲規則
婚姻中衝突在所難免,重要的是過程中要建立自己的「安全模式」,避免因衝動加深傷害,並懂得在風暴平息後巧妙收尾,收拾善後。
劉曉亭分析,口角時當對方蠻橫不講理,男性本能是暴力相向,所以夫妻吵架時,無論言語或肢體的暴力都要克制,最好的方法是找出自己的「安全模式」,可以是立刻離開現場,打電話給朋友訴苦,甚或大吼大叫摔書本。
不過,這些方式在平常冷靜時,都應坦誠的溝通,以取得對方諒解,不要做過多的聯想。
衝突的後遺症對男性或許不大,但在女性心裡,則會放大「沒有安全感」這件事。因此,收拾戰場時,男性一定要把槍膛上的「保險」掛回去,跟另一半強調:「我要讓妳知道,雖然剛才有不愉快,但妳對我還是很重要的!」
劉曉亭認為,這是一種對婚姻中的女人不斷強調的「承諾」。不管當下她的反應為何,等她冷靜後,這段話會產生關鍵作用,就算前一秒吵得翻天覆地,下一秒她會詮釋為:「他還是在乎我的!」
男人的「性」也有週期
此外,「對『性』的不了解,常是許多男人在婚姻裡不快樂的原因,」盧蘇偉強調。
他以自己輔導過的個案為例,許多事業有成的男人,被自己的性幻想牽著鼻子,糊里糊塗做出偷拍、性侵的行為,傷害了別人,更毀了家庭與自己。
他分析,性是身體的一部份,是一種累積的能量,必須懂得疏通,與它和平相處,一旦選擇壓抑、對抗或視而不見,就容易發生問題。
「男人的欲望,跟女人的生理一樣,都是有週期的。」盧蘇偉花了好幾年觀察自己,記錄當中的起伏,就清楚發現每個月自己總有5~7天,會無緣無故陷入低潮,或感到強烈的欲望來襲。
若男人對自己的身體能有如此清楚的探索,當進入「週期」時,往往會保持較高的警覺。若腦中存有「保護家庭」的概念,會時時提醒自己,避免與異性有過度親密的互動,以免打擾婚姻。
此時,適時溝通性的需求,另一半能體貼的回應是最好的方式;若對方無法配合,男人應請求諒解,自己以安全且無後遺症的方式釋放。「當血液會從下半身重回大腦,才不會讓『性』將婚姻卡住,阻礙了愛的流動,」盧蘇偉強調。
男人不可犯的致命錯誤
走入婚姻,生長背景不同的夫妻兩人,在融洽相處前,都得在錯誤中磨合。
儘管犯錯是婚姻裡的常態,但仍有一些「致命的錯誤」不能逾越,一旦跨越了,就會讓婚姻千瘡百孔。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彭懷真指出,這些「致命的錯誤」包含了重大惡習,譬如酗酒、嗑藥、賭博,肢體暴力等。
「得罪對方的家人」也是不得不慎的地雷。因為結婚不只是小倆口的互動,還牽涉兩個家族的往來,尤其鬧得不可開交時,常會讓另一半陷入兩難:「你是愛你的家人,還是愛我?」
盧蘇偉分析,男人必須清楚,家庭生活中伴侶、子女是主角,其他的都是配角。所以對於配角們抱持的原則,是可「關心」,但不要「介入太多」,把事情弄得太複雜,就會犧牲掉夫妻兩人的單純關係。
另外,最讓女人焦慮的外遇,若有蛛絲馬跡,常會讓信任產生裂痕,後果就像打開潘朵拉的盒子,懷疑、爭吵從此沒完沒了。
彭懷真提醒,男人碰到外遇,不能像處理日常小糾紛擱置就好,由於斡旋空間不大,必須要斷然處理,大決心去改,才可能止血,避免製造新的問題,惹出更多的麻煩。
金錢、婆媳大考驗
看過許多「為錢傷感情」的夫妻,彭懷真特別主張,兩人不妨經濟各自獨立,只要先講好共同分配的方式,譬如食衣住行生活費、孩子教育費等必要花費由誰支付,大目標一致,其他的部份就尊重彼此,無須干涉,留給對方空間。
婆媳之間的相處問題,也常是夫妻失和的引爆點。盧蘇偉提醒,礙於現實,很多小夫妻須與長輩同住,要清楚兩人既要磨合,又要背負上一代的包袱,諸多意見不合是正常的,有了這個心理準備,婚姻就會比較平穩,
一旦婆媳意見相左,夾在中間的男人,不妨耐心傾聽各自的抱怨,不要急著解決問題,找另外一方理論。「因為女人有時分享,就認為問題解決了,只要你願意聽,內心支持她就好了,」盧蘇偉感性地說。
假日變身休閒「教練」
有了小孩後,假日對親子互動就很重要。盧蘇偉在礁溪就有個小套房,可以完全放鬆,在附近爬山游泳,作為全家三口遠離工作的小天地。
他奉行大前研一的OFF學:週休二日不該拿來睡覺,而是應在週六規畫一些體力耗費較大的休閒活動,盡量把身體能量消耗掉;週日恢復靜態的休息,像閱讀、沈思、散步,往往可幫助隔天工作思緒的清晰,
他提醒,最怕該是全家互動的時間,卻被「遙控器」與「滑鼠」所控制。所以,盧蘇偉總是扮演一個熱情的「教練」,早上9點多,就把老婆與小孩從沙發與睡床拉走,開著車往郊外出發。
抓住婚姻的時間節奏
由於雙薪家庭愈來愈多,夫妻倆待在家裡時間有限,時間成了稀有財,婚姻中的效率就顯得更為重要。
彭懷真強調,所謂「效率」就是「節奏」,一旦抓對節奏,婚姻的經營就變得容易了。
首先,要能將家裡每件事都區隔成「大」與「小」。「大事」有較高的標準,需投入較多心力,可一起分工;「小事」則標準較低,不必斤斤計較,過得去就好。
他舉例,錢就是「大事」,兩人得花心思去想如何開源節流;「家務」則是小事,只要重點顧到,家裡亂一點沒有關係,「不必事事要求100分,弄到神經緊繃,彼此不斷產生摩擦。」
在時間分配上,他提出「八分法」:扣除睡眠8小時,每人每天有16小時可運用,以前面所提的「大、小事」的概念,週一到週五大事是「工作」,所以就把八分之六的時間(12小時)撥去使用,剩下的時間(4小時),八分之一用來顧家,八分之一拿來自修與照顧自己的健康。
週末工作大幅減少,家是最主要的「大事」,就要反過來,八分之六的時間放在家人身上,剩下4小時才拿來做跟工作有關的事。
盧蘇偉特別提醒,週一到週五夫妻忙於工作,彼此要有共識,就是回家後盡量避免做深入的溝通或討論嚴肅的議題,因為一累就會有負面的思考,容易勾起不愉快經驗。
若有些許摩擦,也要知道與另一半無關:「只是累了而已,說什麼都與愛無關,我們應該想辦法趕緊休息!」不必急著要去處理,而是讓彼此有休息與復原的空間,等到生理狀態回復正常,很多事情就會自然解決。